职教改革的本质,应该是一场思想革命
问你个问题,职教改革的本质,是不是就是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
比如,在“新双高”的“标准框架”里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开发适用于模块化教学的活页教材、构建“学校教室+虚拟课堂+企业车间”的教学空间,等等。
你可能会说,是吧。
开发活页教材、构建教学空间,这属于要素的创新。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属于组织方式的创新。
这个理解,都对,但还不彻底。
在创新的背后,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今天想跟你聊的,职教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
— 1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思想解放史
文艺复兴前1000年的欧洲,俗称黑暗的中世纪。
为什么说黑暗呢?
因为当时的欧洲,被两条绳索牢牢束缚,一个是教会的神权,一个是贵族的君权,没有人性自由。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通俗讲,就是解放人性,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举个例子,绘画。
文艺复兴前的绘画,题材都是宗教。画上所有的神,表情都十分严肃,甚至呆滞,你找不到一幅带笑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你一定认得米开朗琪罗的那副《创世纪》,人和神开始同时出现在绘画中,而且人和神都伸出手指渴望交通。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你都能看到有人的微笑了,尽管含蓄。
(图片来自网络:西斯廷教堂顶画《创世纪》)
在文艺复兴唤起人性觉醒、启动思想解放之后,航海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标志,接踵而至。
文艺复兴,把西方从神权中解放出来;思想启蒙,把西方从君权中解放出来。
相比西方,中华民族,是个早熟的民族。
因为自周代商之后,我们就摆脱了神权的束缚。
周反思商的灭亡,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商不把人当人,比如人殉。
周决定,把人当人。自此,圣人崇拜,代替了鬼神崇拜。
咱们中华民族,是不信神的,咱们崇拜的,都是活生生的人。谁对人民、对社会,有重大贡献,咱们就崇拜谁,咱们就把谁当神,用孟子的话讲,叫“人伦之至”。比如,神农、伏羲、大禹、关羽、华佗、诸葛。
后来的事,你就都知道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
商周之变,把人从神权中解放出来;新中国成立,把人从君权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把人从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从封建到民主,从愚昧到科学,从农业到商业。
— 2 —
职业教育的思想解放
职教改革,就是要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思想解放。
当职业院校把生源轻易地视为“差生”,这是暴力的缚他;当职高的校长写意地说“我们只是学校,想逆天改命,那是寺庙”,这是愚昧的自缚。
他们只是不适应一种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反过来,我们连2套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都做不出来,算不算“差生”?
职教改革,要把把学生从“差生”中解放出来。
就像40年前,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你知道的,会变成多大的能量。
任何一所学校的主战场,永远在教学一线;教学的活力和成果,永远靠一线教师。
当教务的排课系统被肯定,创新教学模式就被否定;当教学督导被肯定,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被否定;当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被肯定,创新学生评价的探索就被否定;当教学规范被肯定,创新师生关系就被否定。
职教改革,要把教学从教务中解放出来。
教务教务,教学服务。把教学的主导权,还给一线教师,为教学松绑,才能涌现教学自由创新的大爆发。
“心无旁骛干事业、聚精会神抓落实”,需要的是,沉浸感、专注感、镇定感、从容感。
当专业建设被行政考核指标生硬衡量,专业发展的多元路径就被截断;当教学计划因行政任务频繁变更,专业进程就被打乱;当师资培养被行政的刻板标准所禁锢,专业领域的创新活力就被浇灭。
职教改革,要把专业从行政中解放出来。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不怕路远,行则将至;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才无惧事难,做则必成。
— 3 —
社会大众的思想解放
除了职业教育内部的思想解放,职教改革的作为,还在于推动社会大众的思想解放。
大部分家庭的思想,还停在制造业阶段,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工厂的蓝领工作。
蓝领,不等于制造业;蓝领,还有服务业。
这个社会,最终是用经济实力说话的。“蓝领不如白领”这个观念,在发达经济体中,像美国、德国、日本,是个很陈旧的观念。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专业的工作,改行做了蓝领;很多服务行业,已难以区分是蓝领还是白领。
站在国家的角度,任何国家都不需要所有人都上大学。美国、德国,按大学生和研究生占人口的比例,并不比中国高。
站在个人的角度,读了一个没什么用的大学,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学习一技之长。
职教改革,要把蓝领从工厂中解放出来。
职教改革,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加速国民就业观念的转变。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对两种社会资源,都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教育,医疗。
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能上清华北大,会怎样?看咱东北方向的那家邻居,每个家庭定期定量发放新纸币、清零老纸币,如果你是那家一口人,你还会奋斗吗?
教育资源不公平的背后,其实是职业的不平等。
如果,每种职业、每个岗位,都能够从社会大众那里,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矛盾,就会大大缓解。
职教改革,要把职业从阶层中解放出来。
职教改革,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减轻国民职业选择的偏见。
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吗?
即使,把清华和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全都给这些清北家庭,还会有大约90%的孩子,上不了清华北大。
换句话说,如果你曾经是一个学霸,上了北京很好的大学,现在也生活在北京,你的孩子大概率不会超过你,放到上海也是一样。
请不要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去看看《志愿军:生死之战》,人生哪有什么意义,能平安健康活着就是意义,能想吃啥就吃点啥就是意义。人生的意义,只有在咽气的时候才知道。
但至少,也最好,给我们另一个,愿意去选的成才通道,从而,少些生命的垃圾时间内耗感,多些生命的世间美好体验感。
职教改革,要把生命从学历中解放出来。
职教改革,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和结果,释放国民享受生命的自由。
最后的话
蓝领中产化的时代,逆全球化的时代,老龄化少子化的时代,AI的时代,增长放缓的时代,当下这大变局的时代,就是不缺标签。
也许,职教改革的成功,是缓解诸多矛盾的杠杆解。
回看历史,每一次人性的解放,都对未来世界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思想解放,才是职教改革,最核心、最强大的力量所在。
挑战总有更替,时代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