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分化:职业院校面临的挑战
没人看过他出刀,刀便已经回鞘。只有一种人能看到他出刀的样子,那就是死人。”
一个字,快。
过去,是傅红雪的刀;现在,是AI冲击和大国博弈下的环境变化。
教育的运营模式,是应激性的人才供给,不是教育推动市场,而是市场拉动教育。
一个字,慢。
容易出现结构性滞后,也就是说,当老产业走完周期时,学校还在为其培养过剩人才,当新产业已经上马开奔,学校还在原地眼睁睁看其渐跑渐远。
职业教育也一样,不管是想尾追,还是想截击,首先要对环境保持敏锐感和洞察力。
今天,先聊一个确定性的趋势,分化。
— 1 —岗位分化
2025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了一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下载链接见文末)。
直接上结论。
未来5年,一线普工岗位,大幅减少,班组长岗位,相对稳定,技术员岗位,较大的增长。
一线普工,工作内容重复有规律,最容易被自动化或AI替代。班组长和技术员,工作内容涉及管理、专业技术创新、复杂问题解决等,更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很难被自动化或AI替代。
几乎同时,1月底的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下载链接见文末)。
结论是,到2030年,全球就业市场将迎来巨大变革。
随着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压力等因素,一是,全球9200万个工作岗位被替代,二是,全球将新增1.7亿个工作岗位。两个数字相减,未来5年,全球将净增7800万个工作岗位。
增加的岗位,都有哪些呢?
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岗位。
主要跟AI、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相关,比如,软件和应用开发人员、智能制造技师、新能源设备工程师等。
第二类,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工作岗位。
主要跟护理类和教育相关。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到来,专业护理人员会大幅增加;随着科技尤其是AI对全球的冲击,全球各国对教育进一步重视,新型教师岗位将迎来一轮增长
第三类,行业一线的新蓝领工人。
上一代传统蓝领的退休,导致蓝领市场出现缺口,但随着新技术加速普及,传统蓝领的工作内容会发生变化。比如,物流相关的司机,会从自己开车,转变成通过远程技术驾驶;挖掘机,在疫情期间已经有在室内远程遥控的了。
通过这两份报告,你发现什么了吗?
技术革新,会优先替代低技能重复性工作,同时创造对高技能人才的依赖,导致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
一句话,要么挣高技能的钱,要么失业,想靠简单劳力挣钱,越来越难。
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上叫SBTC效应,“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作为生产资料的你,将下岗;作为生产资料运维者的你,才有岗。
— 2 —
专业分化
除了“三下五除二”,你可能再也想不起第二句以前背过的算盘口诀。
计算机,把“打算盘”短路了;移动支付,把“点钞”短路了。
也就是说,技术的革新,把原来的专业壁垒,砸碎了。
算盘口诀,是一种人机对话的特殊语言,类似的还有,平面设计软件、工业设计软件、计算机编程、数控编程、PLC编程、机器人编程。
过去,就靠专门学习这些分门别类的特殊语言,建立专业壁垒,别人不会,但你会。
现在,AI把这些语言的特殊性普遍化了。你就用与人沟通的自然语言,已经能够生成图片、视频、图纸、程序。你不需要经过3-5年专业特殊语言的学习,就已经能干过去专业人士的事。
在AI技术加速普及的背景下,专业也在两极分化。
比如,世界经济论坛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认为,有两类工作将以最快的速度减少。
第一类,容易被AI替代的基础岗位,比如平面设计师、程序员、数据录入员、客户信息管理员等。
第二类,容易从“买时间”转向“买成果”的岗位,比如出纳员、行政助理、行政经理等传统办公室职位。
由此可见,学校里的一些专业,将逐渐消亡的专业。
比如,外语专业,基础计算机编程,基础会计学、审计学,传统新闻学,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传统市场营销与广告策划,等。
与此同时,还有些一些专业,必将被热追。
比如,与AI技术相关领域。像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
比如,AI+交叉学科。像医疗保健与生物信息学,用AI辅助诊断、基因数据分析等;像金融科技,用区块链、智能投顾等技术与金融相结合;像教育科技,将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与AI教育工具开发相结合。
比如,高壁垒的创意与决策领域,像创意设计、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治理,等。
“职业院校的所有专业,值得用项目化教学,重做一遍”,这话刚说不久,现在可以再迭代了,“职业院校的所有专业,值得用AI+,重做一遍。”
专业的两极分化,本质上,是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的重新匹配。
比如,求职受欢迎的学生是,“AI+专业”这复合技能,再加上,“创造力、复杂决策”这不可替代的人类优势。
比如,文旅和电商的学生,不光要懂本专业的东西,还需要懂策划、懂营销、懂传播。
— 3 —
院校分化
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个字眼被,你注意到没?
叫“经济大省挑大梁”。
今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有几个字眼,你注意到没?
“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月27日,DeepSeek横空出世,升到美国App下载排行榜第一名,朗普梦断“星际之门计划”。
3月5日,总理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出现了这些表述,你注意到没?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这背后的逻辑,你明白了吗?
“经济大省挑大梁”,就是优先把资源、资金、政策,向经济发达的省份倾斜。
“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选拔、培养这些人才,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来解决“卡脖子”问题。
如果没明白,容我再问几个问题。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理工科?强基计划、自主招生、高考改革、高校改革、专业改革,究竟在干什么?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双一流”、“双高”的项目建设?
为什么,职业教育的“101计划”,只有极少部分院校的专业,才能牵头参与?
为什么,“新双高”的推荐院校,绝大部分仍是“老双高”的院校,而不是把“双高”院校的群体做大?
眼下的大国博弈,就是一场顶级科技、顶级人才的竞赛。
眼下的我们,需要的是“竞赛型”选手。
需要极少数的“竞赛型”选手,以一当万,让他们放下包袱,以最快速度、最大可能、最大突破,向前跑。
把这些“竞赛型”选手,选出来、扶上马、送一程,不光让他们赢在起跑线,还要在中途持续扶持。
教育导向,已经由过去相对单纯的市场拉动,转为国家战略的强势注入。
说到这,你可能就明白了,过去的“姜萍事件”,从小学到初中的各种选拔,很难把真正的数学天才落下。
说到这,你可能就明白了,职业院校,也有“中年危机”,搞不好,也会被甩。
未来的职业院校,也会两级分化。
受益的院校会有两类。
一是,本来就特色鲜明、能力出众的头部院校;二是,前面提到的“挑大梁的经济大省”里有力服务产业集群的院校。
最后的话
趋势,已经确定,正加速演进。
不管是岗位、专业、院校,还是每一个人,都会被分化。
要么,走尖子路线;要么,向下扎根。夹在中间的普通个体,就会非常难受。
你看,是不是有很多蓝领技能人才的收入,已经超过白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