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教育评价赋能全球高等教育治理
通过建构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研发数字化评价工具、建构多边合作平台,重塑全球教育治理新格局,为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与公平性的“中国方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部分,对“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作出重要部署。然而,在传统“中心—边缘”的治理体系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通过把控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场域,垄断了标准制定权、质量评估权和数据话语权,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在全球教育规则制定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权威信息,跨国高等教育陷入治理困境,其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质量危机。作为非国家行为体,高校亟须通过彰显其国际化功能填补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规则洼地”。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简称“中心”)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破解“数据殖民主义”困境,推动全球高等教育评价的多元价值表达,相关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
战略定位
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
中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下设的国际学科评价中心。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同年,学校在发展规划处设立国际学科评价中心,探索跨境可信数据库建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此背景下,2020年4月17日,学校在国际学科评价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明确为实体二级校属机构,并于9月29日正式揭牌。
中心的成立旨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围绕以下三大使命与定位展开:一是参与学校内部治理,成为学校“管办评分离”中的重要一极,构建“机关部处管教育、院系办教育、中心评价教育”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参与国家高等教育治理,成为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智库和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打造“以分类评价助推高校分类发展”的高校外部治理体系。三是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走向“共生模式”,探索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倡议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新模式。
2
多维突破
重构教育评价话语权
中心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依托学校雄厚的学术资源,锚定建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一是服务学校内部治理。作为校内研究机构,中心立足自身职责,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以多种方式、在多个方面服务学校“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的战略部署。二是助力国家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中心秉持历史担当和使命精神,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知识服务功能,参与了国家多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咨询,成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外脑”“智囊”。三是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作为非政府机构,中心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信自立、敢为人先,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勇于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
近年来,中心在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制学术人才培养指数。2022年,中心借助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技术,开发出学术人才培养指数。这是破解世界大学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才培养难题的一次有益探索,旨在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数据支撑。该指数通过分析学界精英的学缘结构来评价其毕业院校的学术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对所涉高校学术人才培养“成绩”的客观评分和差距量化。
二是建构体现多元价值理念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数据库。中心依托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运用评价专业技术,以15个国际通用学科、1个综合类学科为学科划分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2万余种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汇总、梳理与评价,研制出涵盖8种语言(包括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以及日语、德语)的国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目录,努力打造与WoS、Scopus齐名,中国特色的世界第三大评价数据库,初步解决了世界大学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的难题。
三是发布国内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评估框架。2023年,中心选取政治学、法学等13个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学科,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对全球1万余家学术机构的相关学科实力进行评价分级,并研制出中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评估框架——《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2023年8月19日,该目录一经发布就引起广泛关注,浏览量突破百万次。同年11月22日,中心微信公众号“人大评价研究”上线“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查询小程序,点击人次和微信指数(检索热度)屡创新高。2025年,中心还将发布《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自然科学)》,旨在为国家高端人才引进和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必要的质量信息,助力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发布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2023年,中心从世界学术中心度、世界科技中心度、世界人才中心度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近170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发布了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截至目前,相关成果已经连续发布两次,为中国乃至“全球南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定量化的数据参考。
3
未来蓝图
绘制全球教育治理新图景
未来,中心将面向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守正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全球教育治理新秩序。
一是积极实施“以市场换话语权”,深度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教育服务贸易赤字国,其留学生的流向直接影响全球跨国高等教育格局。为此,中心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于2024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发布基于“信任、质量、安全”三要素的全球留学信任指数,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全球流向,进而推动中国标准的全球化。
二是积极构建“南南知识网络”,重塑非西方视角的合法性。高等教育具有文化性和地域性,没有绝对的全球统一标准。中心将与发展中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开发去“中心—边缘”范式的评价框架,建构更具文化包容性的评价范式。
三是推动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塑造全球教育治理新赛道。通过理论创新、技术赋能与国际合作,实现教育评价从“中国实践”向“全球公共产品”的转变,推动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议题。中心将通过建构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研发数字化评价工具、建构多边合作平台,重塑全球教育治理新格局,为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与公平性的“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