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学科交叉之力 筑产教融合之基
在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多元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紧迫任务。江苏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依托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积极探索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高度协同的发展路径,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高度。
构建多元学科集群,夯实产教融合基石
江苏理工学院秉持全局视野,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理念,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以全校重点学科为根基,以相关学科为有力支撑,精心打造教育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与控制信息、设计与艺术、经济与管理六大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学院紧密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精准对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度强化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引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加强与化工、新材料、人工智能、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依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省级产业学院,实施本科生跨学科专业培养计划,着力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在科研领域,学院积极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与学科交叉中心,全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关键技术攻关与研究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同时,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借助校企共建的省级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高值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树脂类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洁能源存储与转换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卓越工程师培养2.0专业等跨学科专业平台,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推动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助力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学院专业教师成果丰硕,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学院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和省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核心课程群出版教材5部,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及教材。此外,学院紧跟地方和行业需求,积极与企业开展前沿科技合作攻关,通过揭榜挂帅项目等形式,与企业紧密协作,加速成果转化与落地。
打造新兴交叉学科,赋能地区教育发展
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在学科建设上,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资源循环科学工程专业作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学院于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并于2021年成功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
在学科群建设稳固的基础上,学校高度重视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主动担当服务和引领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恰逢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牵头实施“‘三教’协同创新建设‘三类学科’重大研究实验创新项目”,学院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深入钻研交叉学科设置与机制等核心问题。结合江苏发展需求与自身学科特色,学院全力打造新型清洁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的高校学科建设新模式、新机制。学院组建多个学科交叉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入探索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与常州作为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发展理念深度契合。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产教融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院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赛事中表现出色,荣获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与此同时,教师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为党支部活动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活动形式。环境工程教师党支部获得新时代江苏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等荣誉,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发展的相互促进、协同共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驱动专业全面发展
在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江苏环保产业蓬勃发展,常州市在新能源领域优势突出,这使得相关产业对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江苏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顺势而为,依托校企共建的电子废物及新能源固废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与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人才培养任务。
学院以满足行业产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核心,精准对接电芯材料、动力电池、制造装备、新能源器件综合利用等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聚焦解决产业链上的战略问题与关键瓶颈技术问题,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同时对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标准进行优化。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学院聘请的江苏省产业教授,借助案例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企业联合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全方位参与其中。此外,学院依托校企共建的省部级教科研平台,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学科竞赛+社会服务”育人体系,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江苏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将继续把握时代契机,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专业注重与新能源、“双碳”领域交叉,以“数字+”“智能+”“健康+”“绿色+”交叉融合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环境健康、碳中和理论与技术、环境工程与人工智能、退役电池污染控制、退役新能源器件综合利用等课程。聚焦针对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动力电池资源化、低碳绿色新材料的开发等方向,坚持创新“人才共育、师资共建、资源共享、成果互促”的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共建“科产教”融合基地和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行业进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叶招莲 屠远 王江涛 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