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高”建设理念转型引领职业院校高质量服务能力提升

作者: 邹海阔
发布于: 2025-02-13 08:17
阅读: 3
来源: 职教百科”
分类: 行业新闻

 

2024年是第一轮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收官年,也是新一轮的谋划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一年来,学界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内部发展转向外部贡献的建设导向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提出新一轮“双高计划”要体现四个变化:一是在定位上,要从注重自身办学条件改善、自我循环发展的小逻辑,转到服务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的大逻辑上;二是在标准上,要推动建立新的标准框架;三是在遴选方式上,要强调双向奔赴;四是在任务上,要由眼睛向内变成眼睛向外,强调服务水平。有学者认为我国进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新一轮“双高”应更多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突出服务产业和融入地方贡献度,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及实习实训五大关键要素的建设改革,培养培训行业企业和技术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有观点认为,“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既体现了整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也体现了新时期特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要推动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区域发展的长期秩序。

 

(二)探索科学有效的遴选机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提出,“双高计划”要优化调整评价指标,科学遴选“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和专业群,强化目标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推动“有进有出”。有研究探讨了“省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发展策略,强调省级政府在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研究指出,“双高计划”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有研究分析了第一轮建设中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匹配产业发展需求、省级主责作用发挥等方面的问题及成因,指出应关注部省校协同机制,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的分权治理体系,解决新阶段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产教融合高质量的制度建设问题。围绕职业本科学校是否纳入“双高计划”建设,一种观点是职业本科学校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代表我国职业学校发展的较高水平,应当纳入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另一种观点是职业本科要避免挤占高职院校的项目建设资源,单划赛道,确保公平性。

 

(三)建立“服务好、支撑好”为目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围绕评价标准问题,有学者认为在第一期“双高计划”建设中,部分院校在制定任务时过度依赖已有的称谓式项目和成果而忽略学校内涵建设,建议新一轮的绩效目标要避此类项目。有研究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论框架的研究,对目标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加大优秀案例和评价成果的推广应用。

 

围绕具体指标设定,有学校提出我国东中西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布局情况差异很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难以衡量出学校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有学者建议新一轮“双高计划”应注重评价指标操作性、可比性和公允性,引入多方评价,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2):5-13.

分享
  • 电话:4008-269-589;0577-66961670
  • 联系邮箱:bh@boheng.com.c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