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实施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案
部分院校的应用理念有待提升,导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使得合作难以深入。
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和偏见,职业院校数量和规模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学校和企业需要为现代学徒制增加大量成本,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摊机制,导致企业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设置过于侧重技能训练,缺乏基础课程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综合需求。
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不够,选择相关专业往往是基于学校的名气而非对具体培养流程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岗期间对企业安排的工作不满。
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思想指导,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理念。
打造“四融四体”中职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平台。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能力和素养培养,提升教学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对专业课程的研讨水平。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高企业参与度,加强师傅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权、利,并给予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双方认可的可持续成本分摊机制,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形成合力。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注重基础课程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度,明确三方协议的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使学生在岗期间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推进校企融合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经典案例。德国政府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以企业为主导,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徒的双重身份,即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并且有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和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此外,德国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特别奖励基金等措施,激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理论学习后,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之后再回到学校继续理论学习,如此循环往复,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则通过集团培训公司来寻找雇主,并与雇主签订培训协议,学生在培训机构面试后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模式确保了学徒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培养。
意大利则通过高等学徒制项目,规定企业与学徒需以书面合同形式确立雇用关系,并通过学校教学和岗位培训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意大利还引入了高等教育学位,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学徒制。
加拿大则在扬弃与革新欧洲学徒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有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加拿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拓宽行业路径、改进培养模式、完善运行体制和加强经费保障等,理顺了责权关系,激励企业参与,并促进了项目的开发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中国的现代学徒制也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新理念,实现了由“一校一企”到“集团化协同”的转变。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则打造了以政府主导推行的太仓模式,构建了政企校行四方共同体。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学徒培养校企协同整体解决方案,促成政府牵头成立职教集团,并出台激励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现代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对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
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方式,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还确保了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提高了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参与的形式,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如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激励企业与学校合作,构建区域性学徒制服务组织,提升育人成效。此外,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例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逐步实现中职学业水平考试与“职教高考”接轨,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
新《职业教育法》规定新闻媒体和职业教育有关方面应当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公益宣传,向公众普及中国特色学徒制度和学徒制育人的意义和作用,提升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学徒制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现代学徒制试图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的一场重大变革。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政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及时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破除政府部门间的政策壁垒,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并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培训统一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此外,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