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这一重点任务。 如何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针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带来了新的观察和思考。 积极发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代表委员们表示,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中,尤其要关注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主力军的突出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王沪宁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女同胞和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祝福和美好祝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张运凯、蔡光洁、郑家建、徐坤、崔亚丽、马景林等6位委员,围绕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打造...
-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也关乎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未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教育”“科技”“人才”。河南作为教育大省,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稳步迈进?全国两会期间,事关教育、科技、人才的话题引发热议。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表示,河南农业大学将积极探索,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在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 2024年7月3日,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在郑州揭牌,当年9月迎来首届新生。这一农业科教融汇综合体经教育部批复同意,在农业农村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推动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依托河南农业大学,联合11所高校及13家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对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继续推动...
-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寥寥数语,却振聋发聩。“实干”,短短两个字,吹响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 “实干”,同样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战略部署,从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教育强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2025年,中国教育正蓄势突破、高位推进。 (一)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大局,坚定“实干”的使命感。近百年前,陶行知在乡村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到了当代,张桂...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和评价全过程,依托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实施智慧型教育教学、数字化校园治理、师生数字素养培养等系列项目建设,已建成了软硬件基础完备、服务治理效能卓越、应用场景科学全面、支撑人才培养能力突出的智慧校园。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首批共同体成员、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优秀案例、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构建智慧型教育教学新生态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化教学环境。全面接入职教公有云课程资源平台,打造校内混合式教学平台——“商院e学堂”,分批次完成全校175间教室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实现智慧教室全面覆盖。加快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成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别6门、省级22门,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别1个、省级2个,课程...
-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回答了记者提问。跟小编一起去现场看看—— “ 新华社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深度求索(DeepSeek)、智能机器人等引起广泛关注,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请问,教育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进步与产业需求的人才? ”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谢谢您的提问。DeepSeek和机器人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面对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如何应对的问题。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
-
3月3日,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京举行部区会商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邑飞,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张雨浦出席会议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令人振奋。希望宁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任务部署落实落地。重点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挖掘用好宁夏丰富红色资源,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阵地,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在高等研究院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宁夏样板”,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学科专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契合度,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地。聚焦学龄人口变化,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
-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宏伟目标令人无限憧憬。 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磅发布……从高处谋局、在细处落子,党中央为教育强国建设勾勒出宏伟壮丽的蓝图。 2025年是《纲要》落地实施的开局之年,各地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教育强国建设正稳扎稳打推进。实现教育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如期建成教育强国,我们豪情满怀、底气十足、信心百倍! (一) 实践向前不停,理论创新不止,党的创新理论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育强国建设同样依靠理论的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
-
本报北京3月3日讯(记者 高毅哲 于珍)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今天在北京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回答“全国政协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问题时,刘结一表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开启新征程。 刘结一介绍,全国政协聚焦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发力,为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强化战略人才力量、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等协商建言。针对完善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等,深入高校、企业、人才服务单位、科研院所,调研议政、广泛凝聚共识。围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意见,促进人尽其能、各展其才。积极推动教育公平百校示范行动,与边疆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以数字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装备和教师专业素养...
-
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进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让更多研究型大学更积极主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引擎作用 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深圳调研高校科技创新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改革实践,支持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高校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进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要深刻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
-
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在面临的历史挑战中抓住历史机遇。 上周,教育部召开的两场座谈会,均彰显这一使命任务。 一场,是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调研座谈会。 会议强调,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开篇提出的重大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号工程”。 重大部署、重大举措、“一号工程”,这样的表述,凸显了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极端重要性—— 从政治属性上看,这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 从人民属性上看,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战略属性上看,这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保障:育人是根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根本是要靠人,靠理想信念坚定的人,靠有智慧和本...
-
2025年2月25-26日,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在湖南长沙举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5日下午,会议同步举办了“产教融合论坛”。来自教育部职成司业务处室、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有关高职院校以及产业链头部企业的13名专家学者聚焦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了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成果。分论坛分别由校联会顾问苏志刚、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孙兴洋主持。 教育部职成司综合改革处处长柳朴方 教育部职成司综合改革处柳朴方处长作了题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报告。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在补齐短板、建好建强的过程中具有教育经费增长的空间,在产业一线人才培养、职教出海中具有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他强调,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给社会发展提供的一个智慧和理念。对于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融合的重心应当下沉到区域、学校的具体点位上,以“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