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要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教育结构的需要。近些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服务人才培养,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学校等优质资源覆盖1/2以上的在校生。近十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近7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服务产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358个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专业设置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职...
-
在产业迅速演进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这一变革,迫切需要具备灵活适应岗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产业与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人才与产业亟待“适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创新有需要人才支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产业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一方面创新人才也需要有实践经验,并且持续学习成长,校企合作之间,解决与用人单位适配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从制度上开始着手改革。今年以来,职业教育相关利好政策集中出台。日前出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将产融进一步引向深入。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 50 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
-
2015年,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大跨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和生产国,为全球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 您现在看到在跑步机上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的机器人是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这款全球首例能够拟人奔跑的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能作为母平台进行灵活扩展和迭代,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169家全球头部企业带来600多件(套)创新产品,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还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7000多支队伍进行竞赛。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 记者: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的贡献? 怀进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
-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五大家园’倡议引领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以交流助合作,以合作促交流的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教育日益成为青年一代彼此相知、相亲、相融的催化剂和黏合剂。”8月2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举行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何光彩说。 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教育界同仁相聚交流周,必将为深化教育合作添动能,为促进人文交流增活力。”开幕式上,何光彩从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取得的突出成果。 数字教育打开新的合作之门。今年1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正式发布,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东盟1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入联盟。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中心启动运行,首次开展高校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近800门课程、2700余个微课视频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实现新的合作突...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产业转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岳阳市是湖南省万亿现代石化产业核心基地,石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化工人才。作为岳阳市目前仅有的一所本科高校,湖南理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思路,所设学科、专业与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契合,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秉承“开拓创新、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现代石化产业链延伸,推进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 对接产业需求 学院基于对产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精准把握,紧密围绕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岳阳市“1+3+X”现代化产业体...
-
在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科技园内,一群高职学生参与创办的企业正崭露头角:数据标注准确率达99.8%的“云训科技”获风投260万元融资,乡村振兴企业“莽海椒”带动百人就业……这背后是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擎,构建“创业园+科技园”双园协同的高职“四维五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 课程改革 从“教材创新”到“课堂革命” 如何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以一场“课堂革命”破题。 自2018年起,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组建了由教育部门专家、企业导师等50余人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开发的校本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重庆市级精品在线课程,覆盖全校学生。 2024年,学校首创“专创融合、课赛合一”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融入课程,入选重庆市职业教育“课堂革命&rd...
-
内蒙古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学院现有农业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方向)工程硕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专业;现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54门,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拥有农牧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 坚持“以本为本”,不断凝练专业方向,积极打造一流品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秉承“育人为本、敬业友善、砥砺前行、守正创新”的学院办学精神,在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基础上,现已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目前为学校70多个专业开设了计算...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大教材观”观之,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原创性教材建设有何关系?4月12日—13日,在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于桂林举办的第二届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教育学需要“觉醒”和行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安桂清及其团队基于2000—2024年WOS核心数据库514份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课程政策通过多重机制形塑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理论建构全过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思维特质。 与此相映照的是,与会专家浓...
-
■ 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必须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利益共赢 ■ 唯有在政策引导、文化融通、机制协同上多点突破,才能构建起一个没有隐形“围墙”的开放式产学研融合体系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以其“无围墙”的设计亮相,吸引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大学校园不同,这个新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镶嵌在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间,周围并没有明显的围墙或校门。这一开放式设计构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打破学术界、产业界与社会之间的物理隔阂,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试验田。 这种“无围墙”设计可能让科技园区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顺畅。过去,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隔阂,科技成果的转化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这种“无围墙”的开放设计,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与科技园区的互联互通,让科研人员、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更加契合。这样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服务社会。科技园区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