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以“三全育人”为出发点,以“五育”并举为落脚点,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关键点,打好高质量“立”、高密度“联”、高标准“育”、高效能“用”、高水平“建”“组合拳”,夯实“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辅导员素质能力根基,不断擦亮“同行·常工业”辅导员队伍建设品牌,着力打造一支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职业守则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高质量“立” 让体制机制更有硬度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工作部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分工负责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实行学生工作部、二级学院同频共振双重管理体制,在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上以学生工作部为主、二级学院为辅,在辅导员业务管理上以二...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就包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如何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热烈交流讨论,纷纷建言献策。 让“指挥棒”引领人才竞相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 在教育强国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代表委员们有一个共识:必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让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创新是全链条的,有搞基础理论的,有搞关键技术突破的,有搞工程应用的,但一些评审只看论文,没有考虑后面搞技术和应用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表示,不少高校已经在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但“唯论文”枷锁仍需进一步打破,要用不同“尺子&rdq...
-
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进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让更多研究型大学更积极主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引擎作用 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深圳调研高校科技创新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改革实践,支持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高校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进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要深刻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
-
让技能人才在创新中尝甜头、提劲头、有奔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技能型人才缺口仍然存在。如何破解构建技能社会对技能产业工人的“渴求”和高技能人才极度短缺的现实?从长远来看,在于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明确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薪酬分配制度,它们既回应了劳动者关切,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待遇和地位,提升了技能人才的“职业含金量”,更向全社会传递出尊重劳动者、尊重技能人才的鲜明导向。 落实技能人才多劳者多得,既是贯彻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则,也体现...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明确“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代表委员们表示,教育战线要全力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强国征途贡献澎湃教育力量。 发挥高水平大学龙头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否发挥好龙头作用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2025年,中国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新赛道上,如何跑出教育加速度?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让数字化撬动教育之变 教育数字化正不断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添砖加瓦。这场教育之变,代表委员们有目共睹。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副校长李瑞芳代表就向教育同行们分享了好消息:“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全县中小学已全部接入教育专网,校园内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委员表示:“对人体解剖教学来说,人体资源非常必要却极其有限。而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为学生全面掌握人体架构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过去,这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未来,着眼于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学习,舒晓刚建议,进一步推进传统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则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始终相辅相成、互为牵引。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深度赋能,而产业发展则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只有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核心要义在于大幅提升高质量科技的供给水平。高质量科技供给,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和坚实基础,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前,我国正遭遇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些难题犹如一道道坎,阻碍着我们的发展步伐。以滕州为例,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滕州同样面临着技术升级和产业链优化的紧迫任务。要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滕州乃至全国都必须精准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像激光一样瞄准目标,持续增强技术创新的针...
-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这一重点任务。 如何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针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带来了新的观察和思考。 积极发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代表委员们表示,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中,尤其要关注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主力军的突出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王沪宁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女同胞和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祝福和美好祝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张运凯、蔡光洁、郑家建、徐坤、崔亚丽、马景林等6位委员,围绕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打造...
-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也关乎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未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教育”“科技”“人才”。河南作为教育大省,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稳步迈进?全国两会期间,事关教育、科技、人才的话题引发热议。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表示,河南农业大学将积极探索,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在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 2024年7月3日,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在郑州揭牌,当年9月迎来首届新生。这一农业科教融汇综合体经教育部批复同意,在农业农村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推动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依托河南农业大学,联合11所高校及13家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对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继续推动...
-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寥寥数语,却振聋发聩。“实干”,短短两个字,吹响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 “实干”,同样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战略部署,从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教育强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2025年,中国教育正蓄势突破、高位推进。 (一)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大局,坚定“实干”的使命感。近百年前,陶行知在乡村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到了当代,张桂...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和评价全过程,依托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实施智慧型教育教学、数字化校园治理、师生数字素养培养等系列项目建设,已建成了软硬件基础完备、服务治理效能卓越、应用场景科学全面、支撑人才培养能力突出的智慧校园。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首批共同体成员、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优秀案例、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构建智慧型教育教学新生态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化教学环境。全面接入职教公有云课程资源平台,打造校内混合式教学平台——“商院e学堂”,分批次完成全校175间教室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实现智慧教室全面覆盖。加快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成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别6门、省级22门,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别1个、省级2个,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