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高计划”与“一体两翼五重点”逻辑与前瞻及现代职教体系“一二三四五”
一、“新双高”与“一体两翼五重点”的逻辑
二、“新双高”与“一体两翼五重点”的前瞻
“新双高”与“一体两翼五重点”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创建职教发展新模式、新高度、新格局、新气象。其前瞻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上展现新作为。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出台了系列举措,目的就在于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航定向,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生动呈现强国建设的职教担当。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坚持“一体两翼五重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双高”建设的根本遵循,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职普通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路径,坚持守正创新、质量为要、发展为先的基本原则,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扭转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二是在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上体现高水平。办学能力体现的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彰显的是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影响的是职业教育的形象。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需要在关键办学能力上不断提升硬实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强化职教治理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高水平双师队伍、高水平专业群、教育教学设施、数字化资源平台、内部治理体系等关键要素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将“五金”建设落到实处,持续打造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成长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在深化产教融合上实现高质量。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牛鼻子”。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形成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全时融通,才能真正实现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成就校企合作的命运共同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在加强信息化改革上显现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将加速向数字化转型。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把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并强调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利用技术赋能,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注重利用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加强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应用,构建工作场所与虚拟场景相互融合的育人环境,全面推进教学模式、管理效能创新和评价方式改革,重塑职业教育教学新生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是在创新国际化合作上呈现新格局。“职教出海”是职教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职业教育积极走出国门,涌现出“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丝路学院”“郑和学院”“海外学习中心”等特色境外办学品牌,为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化办学作为“新双高”和“一体两翼五重点”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随企出海”的理念,积极对接海外中资企业的需求,强化校企相互支撑的作用,以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办学内容,创新办学模式,实现由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的转变,切实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吴岩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普融通,提高办学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吴岩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源源不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职业教育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教育中间的“腰”。只有职业教育的“铜腰”、脊梁真正挺起来、立起来,教育强国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自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育部指导建设8个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
吴岩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事,即“一二三四五”。
“一”,就是“一体”。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要压实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优化组织方式,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二”,就是“两翼”。在节点性城市或具有重要产业位置的县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从“块”上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聚焦14条国家重点产业链及重要主导产业,有序建设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条”上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三”,就是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建设一批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引导职业学校由原来的“基础好、条件好”转向“服务好、支撑好”,重点做好服务地方产业、区域战略、一体两翼、高品质民生、边境职业教育、职教出海等方面的工作。第二件大事是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研制“职教出海”标准规范,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大国外交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布局体系,分类分层打造高质量品牌项目。第三件大事是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颁布世界职业教育大奖,组建世界职业教育联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览,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努力打造成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公共产品,把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塑造力、影响力树起来。
“四”,就是“四链”,即“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在纵向上要实现“四链”的内部融通,把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融通,把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融通,打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之间的有机衔接。在横向上“四链”之间要相互打通,教育链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产业链为人才提供应用场景,人才链作为纽带链接教育与产业,创新链推动整个系统持续进化。
“五”,就是“五金”。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推动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的全面转化、传统知识传授到综合技能培养的彻底转向,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
最后,吴岩要求,要牢固树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的责任要求,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自天津、河北、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的15个省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27个市级政府及园区管委会,中国中车、中国铝业、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通用、中国商飞6家央企,24家地方国企和民企,西南交大、中南大学2家普通高校,33家职业院校和61家行(教)指委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现场会。